家教杂说”之二百一十九:《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究竟体现何处?
导读: 去年年初,学校在读的家庭教育方向研究生要撰写学位论文。几个学生到我家,谈起父亲在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中作用的话题。说现在的孩子都缺乏“阳刚之气”,主要原因是做父亲的在家庭教育中缺位,陪伴孩子时间少。父亲…
去年年初,学校在读的家庭教育方向研究生要撰写学位论文。几个学生到我家,谈起父亲在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中作用的话题。
说现在的孩子都缺乏“阳刚之气”,主要原因是做父亲的在家庭教育中缺位,陪伴孩子时间少。父亲要多陪伴孩子,以自己的阳刚气质影响孩子。甚至有人断言:不陪伴孩子的父亲是不合格的。
我没有简单地直截了当地驳斥学生的观点。我对学生讲述了我的成长经历。我对学生说,我是抗日战争最为的年代1941年出生。
1945年,我三岁半时就失去父亲。那年父亲28岁,母亲27岁。1996年,母亲去世,守寡半个世纪(五十一年)才与父亲入土为安。
我从小就没有父亲陪伴。你们看我身上有现在一些家庭教育文章中指出的那些缺陷吗?诸如“娘娘腔”,胆小怕事,畏缩,唯唯诺诺,,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自信心不强,不敢担当,缺少阳刚之气?
有吗?丝毫没有。我就是没有父亲的陪伴成长起来的一个人。
我的父亲生前先是我们村的村长,后是区武工队长。他年轻有为,精明强干,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心投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他出生入死,身先士卒,英勇奋战,一直率领乡亲战斗在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在我们当地是著名的抗日英雄。
我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父亲一生中只给我留下唯一的一个印象:
大概是在我三岁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正在我家院子里玩耍。母亲说你爹回来了。我回头一看,我家大门口站着一个就像今天的电影《小兵张嘎》中罗金宝叔叔那个形象:一身蓝色大褂,头戴一帽,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英武倜傥。
我一看,愣住了,母亲说这就是你爹呀!我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父亲了,甚至都不认得他了。听母亲说,父亲常常是在夜深人静时回到家,看一眼他一直惦记着的、已经睡熟了的儿子就走。因为,村子里又有,不能久留。父亲倒是常常见到我,我却很少见到父亲。因此,对父亲印象很淡薄。
听母亲说这是我爹,我。赶紧喊着“爹,爹,爹”一跑过去,一下子就扑到爹的怀里,抱住我爹的腰。
“当”的一声,一个硬邦邦的家伙撞在我的头上,火辣辣地疼,我一个劲地胡噜我的脑袋。撞得太猛了,我强忍着,差一点儿没哭出来。
原来父亲腰间别着一把。我的个子正好到父亲的腰间,撞了个正着。
在我的记忆中,一生的记忆中,我父子俩就有这绝无仅有的一次交集。其他的印象一点儿也没有了,再也没有了。
父亲虽然没有陪伴过我,但我从记事时起,就知道父亲是打日本鬼子的。父亲去世时,离抗日战争胜利只有五个月,父亲没有亲眼看到他出生入死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的成功。终生遗憾。
听乡亲说,父亲出殡那天,我们那个上千口人的大村子的乡亲,全都来到大街上默默地给父亲送行。由舅舅抱着我打着幡在灵车前走着,一个劲儿地哭着要找我娘,我娘悲痛欲绝,在父亲的灵车后哭得。
父亲去世时年仅28岁,正是年富力强、年轻有为之时,很多人眼含热泪扼腕叹息。
留下不到四岁的我,两岁的妹妹和不足一岁的弟弟,母亲那年27岁。这孤儿寡母将如何生活下去?乡亲们禁不住都欷歔流涕。
父亲人不在了,但他的英雄事迹一直在村子里广泛流传。我长大懂事以后,听到很多我父亲与日本侵略着英勇斗争的传奇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家就是“堡垒户”。房子地下就是地道,进出口在我家牛棚的牛槽底下,西屋锅台底下,我还跟着大人端着油灯进入过地道。经常有八军的伤员在我家地道养伤,还救护过一些高级干部。为此,在我家曾打过仗,我的家的房子两次被鬼子焚烧,奶奶、母亲挨过鬼子的枪托,家具被砸毁。我家西屋的门扇上和旧饭桌上都有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抢眼。
像我父亲这样,在我小时候很少在家陪伴我,按照某些人的观点,我的父亲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不合格”的父亲。可在我眼里,父亲不仅不是不合格的父亲,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小时候,父亲虽没时间陪我,但他的英雄形象早已经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长大后我想:战争结束了,我没有机会当父亲那样的英雄,但一定要做父亲那样的人,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对社会有益的人。
讲完我和我父亲的故事,我问学生: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只是天天跟孩子玩耍吗?显然不是的。
父亲有条件、有时间陪伴孩子当然很好。但由于不可克服的实际困难,即或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也不会对孩子没有任何的影响。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体现在父亲的人格和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做父亲的压根儿没有父亲的“样子”,整天价胡吃闷睡,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一无所成,即或是做全职父亲,从白天到晚上,都跟孩子在一起厮守,形影不离,也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父亲的作用,最要紧的是父亲自身的,父亲的人格,是事业有没有成就,有没有建树。
现在一些刊物上很多关于父亲地位和作用的文章,说每天陪伴多长时间就合格,陪伴少于多长时间就是不合格,,这只不过是一种主管臆想、胡乱而已。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