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故事】祖母的顺口溜
导读: 落后的封建礼教,了她上学的不算,还把她那勤快的双脚,弄成了行动不便的“三寸金莲”。我无法想象,祖母竟然在如此恶劣的下,养成了一种勤劳、善良、贤惠的品格,懂得了那么多朴素的道理。或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
落后的封建礼教,了她上学的不算,还把她那勤快的双脚,弄成了行动不便的“三寸金莲”。我无法想象,祖母竟然在如此恶劣的下,养成了一种勤劳、善良、贤惠的品格,懂得了那么多朴素的道理。
或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这个“头孙子”(亦称长孙)自然就成了祖父母特别关注的对象。我的幼年、童年和少年一直随着祖父母一起生活,可以说是祖母一手把我带大的。她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着我一辈子。
祖母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具有家风家教内容的顺口溜。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祖母为了度荒,她煮的一日三餐,总是稀得映出人影,一端起碗来就浪打浪。我们这些不懂事的伢子哪顾得了许多,一见就愁眉苦脸,小嘴巴翘得老高老高的。
祖母总是笑眯眯地哄着我们:“稀粥烂饭,最好消化!”并风趣地说:“吃稀饭要搅,走滑要跑。”逗得我们一笑之后,想想也是这个理。偶尔,饭里夹杂着一些米糠,祖母瞧我用筷子不住地往外剔着,便在一旁劝慰道:“老古话说得好,吃饭带点糠,到老都健康!”
在童年的记忆里,小麦麸、山芋藤上的叶子、山芋渣、野菱角菜、荇荇荷水草、南瓜等,很多时候都是当主食吃。时间一长,难免怕了,便吵着要换口味。
祖母就用“吃粗粮,寿命长”的顺口溜我们。那时,越饿越干慌,肚子总是没有饱的时候。祖母的“吃饭少几口,活到九十九”的,便自然地在我耳边响起。
祖母特别钟情于“枞阳大萝卜”,挂在她嘴上的总是“萝卜土人参,常吃病不生”“多喝萝卜汤,不劳医生开药方”“十月萝卜赛人参”等关于萝卜的好处,祖母随口就能说出一大。
记得某年春节,有次,祖母带着我去走亲戚。一上,她不断地我做客时应注意的礼仪:“人一我一,不为好吃;人一我二,好吃不过!”还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饭莫咂嘴,咂嘴成猪嘴。”
譬如“邻家嘴换嘴(枞阳方言读ji),亲戚礼往礼。”“宁冒一村,不冒一户。”“人情大似债,头顶锅盖卖。”等等。
有了工作后,她更加关心我的言行举止、个人方面的成长。她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吃菜吃菜心,听话要听音。”“要想着讲,莫抢着讲。”“前脚不稳,后脚不腾(枞阳方言,移动的意思)”使我成熟;“跟好学好,跟丐学讨。”让我懂得了如何去交朋结友;当我了基层管理岗位后,她的“吃人家的口短,拿人家的手短”使我;她的“力气浮财,用掉又来。”“三个同年,小的吃苦。”“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烧锅要空心,要虚心。”等顺口溜,使我懂得了做事要低调,应该不怕吃苦、吃亏的道理,让我养成了豁达开朗的性格,练就了包容的品行。
当我成家时,祖母常常用一些顺口溜提醒我:“吃不穷,穿不穷,不会计划一世穷”;当我有了孩子,祖母又我“有好大的粉,就做好大的粑”“喉咙深似海,吃断斗量金”。当我和妻子闹别扭时,想一想祖母“吃着油盐米,就得讲情理。”“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心急吃不了滚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锹挖不了一口井”等话语,如和煦春风在我心头荡漾,拂去我心头尘埃,让我学会心平气和地化解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
如今一些中青年父母对这些“老古话”似乎知之甚少,或不太感兴趣。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就这么个孩子,钱不花在他身上给谁花?”
那些自己含辛茹苦、并没有太多钱的父母也这样认为:“自己小时候够苦了,让我们的孩子享点福也不算过分。”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指导他们的家教实践,才出现了不少家庭的教育失败了。譬如十几岁的孩子就学会了大手大脚花钱不心疼;所谓的高等学府的“骄子”吃不惯学校食堂饭菜,隔三差五地互请下馆子。
祖母这些“顺口溜”与“老古话”,让我悟出一个道理:所谓家风,其实就是上辈人的的引领和渗透。开始时,孩子们或许不明就里,只是单纯地为了得到长辈的喜欢和称赞跟着学。假以时日,这种引领却一点一滴地渗入骨髓和血液,左右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
我想,一个好的家风的形成,其实就是老辈人为我们点亮了一盏千年不灭的心灯。有了这盏心灯的,后人才不至于迷失了人生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