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蒋经国从冷淡到相依 写信日记令情感
导读: 肖如平说,早年(1919-1925年)蒋介石由于与妻子毛福梅感情恶化,致使他与少年蒋经国之间缺少心灵沟通,父子关系相对冷淡。自1925年至1937年,蒋经国赴莫斯科留学,并长期滞留苏俄,“反蒋”的蒋经国掩饰不住思乡思亲之…
肖如平说,早年(1919-1925年)蒋介石由于与妻子毛福梅感情恶化,致使他与少年蒋经国之间缺少心灵沟通,父子关系相对冷淡。
自1925年至1937年,蒋经国赴莫斯科留学,并长期滞留苏俄,“反蒋”的蒋经国掩饰不住思乡思亲之情,而蒋介石在日记中也记载了他对儿子的思念与担忧。
肖如平分析,在这段期间,蒋介石对蒋经国的担忧,是建立在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压力,深怕蒋经国不能回国,无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蒋氏父子长期相隔万里、分歧,蒋介石对于儿子蒋经国的性情已不甚了解,正如其在西安事变中给宋美龄的遗嘱中所写:“经儿远离十年,其今日性情如何,兄固不得而知”。可见父子间牵挂虽多,却尚未建立起深厚感情。
然而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曾多次写信指导儿子如何读书,蒋经国也主动向父亲汇报,偶尔对时局发表看法,通信成为父子间思想沟通的主要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蒋经国写给蒋宋夫妇的信中称宋美龄为母亲大人,解开了蒋介石长期心病。
肖如平认为,毛福梅被炸身亡的悲剧,反增进了父子感情。蒋介石对毛氏有感,而蒋经国以信记述了母亲生前对祖母孝顺、对蒋介石忠心的回忆,某种意义上消除了父子间心灵沟通的障碍。
蒋氏父子情感的另一个转折点则是互观日记,蒋经国从苏俄回国后,蒋介石即要求其写日记,并时常要其交来审阅批注,以了解指导其行为与品德。1944年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对蒋经国的用词已有较大的变化,疼爱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蒋介石步入晚年后,与蒋经国的感情益加深厚。从日记中可以看出,蒋介石不仅时刻心系蒋经国的健康安危,刻意培养他,而且在情感上发展到极为依恋的地步。
推荐: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