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把《好家伙》列为今年最佳国产剧希望更多人能去看
导读: 近日,开播近一个月的电视剧《好家伙》收官了。相较于声势浩大的《麻雀》、《胭脂》等热播剧收视屡屡破4,同样集齐“猜忌”、“抗日”等元素的《好家伙》,似乎从头到尾都“无人问津”。除了特地冲着兰晓龙、张译、李…
![](/UpFile/201502/2015021180445953.jpg)
近日,开播近一个月的电视剧《好家伙》收官了。相较于声势浩大的《麻雀》、《胭脂》等热播剧收视屡屡破4,同样集齐“猜忌”、“抗日”等元素的《好家伙》,似乎从头到尾都“无人问津”。除了特地冲着兰晓龙、张译、李晨等主创人员看的观众外,路人一般都不太关注。
2009年春,由康洪雷导演、兰晓龙编剧,集齐《士兵突击》原班人马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登陆各大卫视。该剧因《士兵突击》创造的神话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剪辑的问题加上过于曲高和寡,该剧“高开低走”,最终没有获得预想中的成绩。
这部剧是兰晓龙几部剧中完成度最高的一部,剪辑、表演、镜头都达到极高的水准。虽然知名度不及孔笙早年的《闯关东》与后来的《北平无战事》及《琅琊榜》,但却被孔笙和制片人侯鸿亮视为自己从业多年来最喜爱的一部剧。
就这样,《好家伙》被正式提上了日程。兰晓龙面对自己也不满意的《零号特工》中的一些情节,将其大改特改,主角人物设置、名字、故事情节等全部改掉。所以《好家伙》虽脱胎于《零号特工》,但显然已是一部崭新的、脱胎换骨的作品了。
在《好家伙》片头里,我们看到了“发行许可证号:剧审字(2012)”的字样。是的,早在2012年,这部剧就已经制作完成。然而好事多磨,小马奔腾作为《好家伙》的出品方,由于自身原因导致该剧自2012年制作完成后迟迟无法播出。遭遇同样经历的,还有张黎导演的《九年》(现已改名《至少还有你》)等。
事实证明,尽管过去了四年,《好家伙》依旧可以凭借着电影般的画面质感、深厚的台词功底和缜密的剧情,在众多国产剧中独占鳌头,以依然前卫的成片质量,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得到感官享受和精神满足。这说明,《好家伙》并非立足于某一时期观众的兴奋点,而是抓住了戏剧本身的规律,如此才能在时光长河中得以保留下来。
当前市场上的很多剧都只有妙笔而无章法,整部剧从头到尾结构松散,人物形象前后差别极大,故事如何发展仅由编剧怎么想来推动。这样的剧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都无法吸引观众。也许靠着一些流量明星能获得一时的关注,但很快就会无人问津。
兰晓龙的剧则不然。擅写群像戏的他,总是在开头就引入人物之间的矛盾,把几乎所有的人物集中到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舞台上互相冲撞、产生矛盾、最后解决矛盾。当矛盾越剧烈时,人物的个性越发凸显出来。因此,好故事的最后高潮,总是把矛盾激化到最高点,把人物逼到绝境,以此彻底展现人物性格。
《我的团长我的团》则以溃兵开头。一群四处溃散的残兵毫无斗志,在边陲小镇混吃等死,之后川军团团长虞啸卿出现在他们面前,征集他们参加远征军。在此过程中,每个人终于知道了“(生命)本来该有的样子”,最终却依旧化成了历史长河中的“炮灰”。这也是兰晓龙几部剧中最悲剧的故事。
张译饰演的芦焱是一个动辄就“燃烧”的人物。1927年在上海刺杀屠先生后,走上了自己都感到迷茫的逃亡之路,跑到了一个叫做“一棵树”的地方。这时屠先生地下王国的“太子”时光登场,为了追查红先生的下落也来到了一棵树。同时,巴东来(青山)等也聚集在这个叫“一棵树”的地方。
这是故事的开始。按照兰晓龙的一贯风格,一棵树应该就是故事的主场。但没想到的是,就在时光和芦焱相识不久,青山就暴露了真实身份,将时光引开。兰晓龙的故事首次分成了双核双线模式,芦焱线和时光线从此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彼此交错,不断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
再举一例,《好家伙》这部剧里关键性的道具是一枚毒药——麦高芬(指电影中可以推动剧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标,例如一个众角色争夺的东西。关于这个物件、人物或目标的详细说明不一定重要,有些作品会交代,有些则不会)。
按照兰晓龙的自述,1927年,失去了目标、迷茫的芦焱遇到了一个即将失去生命的共产党员,他给了芦焱一枚毒药,因为芦焱在害怕。那枚毒药是外国人给共产党人的,外国人说:“没有牺牲的革命只是节日,人就是历史的燃料。”这个故事在剧中没有出现,当毒药出现时,芦焱已经遇到青山了。
毒药,意味着死亡。但如果怀揣着毒药而不去服用,那么它的含义就很明显了:一次次面临绝境,一次次起死回生,勇敢大步走开。所以毒药在本剧中的作用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它象征着生命。这也是这部剧最重要的母题,我们下文再说。
而这里,我们只讨论它的第一层意义:穿针引线的道具。通过这个道具,我们能串起整个故事,一切巧合从而都可以得到解释:为什么青山选择的“种子”恰好是红先生,而红先生又恰好是若水的儿子?为什么芦焱这么多年屡屡逢凶化吉……
一个好剧本,必须要靠好导演来拍摄。不同的导演拍相同的剧本,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最明显的例子是刘和平编剧的《大明王朝1566》和《北平无战事》,两部剧剧本内核接近、演员阵容接近,却分别在张黎、孔笙两位名导的手下表现出了不同的节奏、画面、配乐和剪辑。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本本身就是虚实结合的,以虚写实,剧本非常“疯癫”,应该是兰晓龙写嗨了的产物。康洪雷自身的四平八稳和兰晓龙的天马行空,恰好做到了最精妙的平衡。虽然由于剧本本身的曲高和寡而失去了一部分观众,却成为导演和编剧风格都十分明显的一部剧。
《生死线》的导演换成了孔笙。孔笙以细节著称,无论是早年的《闯关东》还是近年的《琅琊榜》,都因细节而广受好评。因此,《生死线》比起较为粗粝的“兵团”,确实多了很多细腻之处。这部剧中,兰晓龙的故事结构性最强,孔笙的控制力也很强,所以完成度从各方面来说是最高的。
对简川訸导演的了解不多。但从《好家伙》来看,这部剧应该很对他胃口,所以成片的风格和剧本的特色非常接近。舞台剧的生命形态出现在小荧屏上,电影般的话剧腔调弥漫在观众耳边,喜欢它的观众会为之不停叫好。同时,摄影师黄伟极为专业的构图也让观众极为享受,他曾是张黎多部剧的御用摄影。
答案是,不能。《我的团长我的团》是直指历史本质的故事,悲壮、烈性,整部剧充满着宿命般的无可奈何。而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作品,最高级别的思想性就是这一层,差别只是表现得好与不好罢了。《红楼梦》这种平平淡淡突然大悲剧的作品,就是表现得最好的那种。
《好家伙》的第一层命题同样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其他国产剧还在喊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然后大家就这么放下武器一起对抗外寇时,《好家伙》“老老实实”地用青山一条命关以及几十集的篇幅唤醒了时光。
这样具有文学色彩的话语本身就比“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有感染力得多,用惨烈的描述让每个听到这句话的观众眼前都浮现出那幅画面,震撼力是极强的。而同时,说出这句话的青山为了自己的理想还“用自己的血涂抹了天空”。
他的牺牲不同于过去我们看到的战场上的牺牲。战场那种地方,几句话一煽动,血染大地的氛围一烘托,一时激昂的情绪上来,慷慨赴死很容易。但是像青山那样,早早地就规划好了自己的死期,把自己的死也当作行为的一部分,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从容赴死,那是很不容易的。
于是屠先生在和时光谈到若水和青山时这样说:“这世界就像是一片汪洋,想活命你不光是得学会游泳,还得学会看着别人沉下去不要同情,因为他会拖死你。若水他明白得更早,而青山呢,他已经上岸了,还想把那些溺水的人呢,一一地拽上岸来。无论他聪明还是愚蠢,没错,他已经死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过去的三个知交,若水、青山和屠先生,都了解了这个世界运行的本质后,若水选择了同流合污、明哲保身。因为他是水,他可以变化万端。但他也是痛苦的,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妥协这个妥协那个。直到故事的最后,他的阴谋被毁掉了,但他想起了最初的理想——少年的中国没有学校。
屠先生选择用更大的暴力来回应暴力,青山则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改变这个世界,哪怕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青山除了给时光留下那句话外,还给另一个主角芦焱留下了一句话:“我唯一觉得对不住你的,就是不会有人给你安慰。”
在前文关于“毒药”的描述中我提到,“毒药”象征着生命。这个贯穿始末的道具,通过芦焱和屠先生的对话表达了它的意义:“我要把这个给你,这个东西它在很多被你害死的人手里传过,但是大家都舍不得吃,因为想找到一个自己既定的死法是一件很奢侈的事,非常奢侈。”
也正因此,他给芦焱带来了安慰,唤醒了时光身上的种子,虽然很早就死去却一直活在他们的心里,给他们以希望。这是《好家伙》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包裹着最纯粹的理想。他表现出的令人厌恶的市侩和自鸣得意的无耻,不过是在伪装而已。
推荐:
来源:
![查看更多网站标签](http://www.hals6.com.cn/images/fav.png)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