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僧人为何叫福田僧?
导读: 僧人又叫福田僧,供僧又叫种福田,就犹如我们有种子,但没有田地可种,就没有粮食吃。我们施舍的善根犹如种子,而利生的僧人,就是我们播种善根的福田,他能把我们有限的,变为无限的福海。可是,现在有些人对供养僧…
僧人又叫福田僧,供僧又叫种福田,就犹如我们有种子,但没有田地可种,就没有粮食吃。我们施舍的善根犹如种子,而利生的僧人,就是我们播种善根的福田,他能把我们有限的,变为无限的福海。可是,现在有些人对供养僧众有很多知见上的误区,施主所思若不净,虽法亦。
施主勿为贪欲缚,以供应令福田喜。于具信所物,无有享用后,为得因,施主福田共回向,二者福德亦。
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佑祖,名法海,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里说,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回来时,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什么话?”法海答曰:“没说什么。”后来沩山老人他心里的话,并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
在憨山大师少年的时候,有次他在口偶然看见几位行脚僧,肩挑着瓢笠等什物,远远地走来,便跑去问母亲:“他们是什么人呀?”“那些是行脚的挂搭僧。”他听了暗自高兴,又到门外去看,见行脚僧来到树下,把担物放在树边,然后向他母亲化斋,母亲忙着去烹茶烧饭,对僧众非常。行脚僧吃过斋饭后,担物,举起一只手向他母亲致谢,母亲见了急忙避开,地对僧众说:“勿谢!”僧众便径直上去了。当行脚僧去远后,他不解地问母亲:“僧众如何如此,吃了斋饭也不说一句感谢的话?”“僧众要是感谢我们,我们就求不到福了。”母亲解释说。听了母亲的话,他心里暗自想:这样看来,僧众的确是最最伟大的人了!从此后便时刻发心想出家。
《经典禅语》公案:诚拙禅师主持镰仓圆觉寺期间,法席大盛,因此需要资金扩建经堂。江户的富商梅津听说此事,便决定捐献五百两黄金。一天,他亲自带着这笔捐款送到诚拙禅师的手里,禅师接过钱,随口说道:“好罢,我收下了。”梅津对大师这种态度十分不满。三两黄金足够一个人过一年舒服日子,而他捐的是五百两黄金,却连一个“谢” 字也没有得到。于是暗示说:大师,那袋里装的是五百两黄金啊!”诚拙依旧平淡地回答:“数字你已经对我说过了。”梅津被禅师的平淡激恼了,愤愤地说:“大师!即使我是个富翁,五百两黄金对我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呀!”诚拙禅师听后淡淡一笑,问:“梅津先生,因此你要我向你致谢是吗?”梅津脱口而出:那当然了。大师不由得板起面孔说:“我为什么应该感谢?施者才应该感谢!”这绝对不是摆架子!
唐太问玄奘大师:“我想供僧,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应当如何?”大师开示说:“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凡僧。”唐太听后恍然大悟说:“我从今以后即使见到小沙弥,也应如同见佛一般。”
南北朝的僧稠大师,有一天,齐国的文宣帝特地来拜访他,他却坐着不肯到门外迎接,们就对他说:“今天来的是,请屈驾到门外去迎接一下吧!”僧稠大师仍然坐着,连动都不动一下,齐文宣帝并不因此而责怪僧稠大师。
走了以后,僧稠大师说:“告诉你们,并不是我喜欢在面前摆架子,不去迎接他。因为过去在时代,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就因为到门外七步去迎接优填王,致使优填王失国七年,才又恢复。我身为人天师范,我不愿出去迎接齐文宣帝而使他损了福德,我坐在这里,祈求他国基巩固,对他已经是太尊敬了!”现在的泰国,不管你身份如何,只要出家披上袈裟,虽是国王将相,也要对你致敬;同样的,假如地位尊贵如僧皇的出家人,只要脱去袈裟,也就跟平民一样了。
梁武帝曾问志公禅师:“僧道,信是好事,如何又要去化缘?”志公说:“我佛释迦,有大慈大悲,悯念,犹如赤子,平等救度…若是好僧,早晚之中,务要勤参三昧,苦下殷勤,勿起懈怠之意。看见常住淡泊,或是庵堂佛像朽坏,应当发起勇猛,募缘修整,乃是化缘者之功德也。古人云:难行能行,难做能做,方是出家之佛子,学道之。是以天宽地阔,男女者多。若不去化他,纵有钱米,他也无处下手作福田,乃是僧道有过,枉在空门,为人无慈悲心,不肯引他出苦。僧道善人,化到你家。汝若悭吝不舍,是自己当面错过了也。”
行者于护持他人中,不仅开阔自己格局,超越,无形中也成就了道业。所以,僧众把供养的财物都用上了,这对施主常有利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