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之风(64):壮族民间艺术
导读: 壮族戏剧为一种综合性的民族艺术形式,是在丰富的壮族民间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以邕剧、粤剧、彩调(又称“依咯开”)等汉族地方剧种为借鉴,并吸收其中的艺术养料来丰富自己。由…
壮族戏剧为一种综合性的民族艺术形式,是在丰富的壮族民间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以邕剧、粤剧、彩调(又称“依咯开”)等汉族地方剧种为借鉴,并吸收其中的艺术养料来丰富自己。由于生活、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形成了多种的壮族戏曲,大致可分为广西北壮剧、广西南壮剧、云南壮剧、广西师公戏(又称壮师剧)和壮族吊线个品种。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兄弟剧种。师公戏,则因脱胎于壮族民间师公教(巫教)的娱神歌舞而沿称。这些壮族戏剧,有的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历代民间艺人的精心培育下逐步完善,各自形成一套具有乡土特色的音乐唱腔、表演程式,各有一批传统剧目,为壮族群众所喜闻乐见。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所限,壮族戏剧的演出,曾长期处于农闲组班和我乡间草台活动的状态。建国后,在党和人民的大国扶植下,壮剧艺术获得长足发展。1955年德保县东安街业余壮剧团演出《宝葫芦》获优秀节目,树立了壮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自50年代未第一个专业壮剧团——广西右江壮剧团诞生,到60年代初广西壮剧团和云南文山州壮剧团成立,标志着壮剧事业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40余年来,已建成一支较大的专业和业余壮剧队伍,整理和创作演出一批有相当质量的剧目,有的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壮剧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民族戏剧舞台上一展新容。(方士杰訚奇雄)
流行于广西北部壮语方言地区的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凌云、乐业等县的壮剧。清乾隆年间,就有田林县旧州艺人开始用壮话和民歌(八音伴奏)坐唱土戏,称“板凳戏”。后来到室外演唱,成为“游院戏”;到广场演出,成为“地台戏”。乾隆十一年(1746年)隆林县扁牙艺人韦应章组建土戏班“同盟班”,乾隆三十年(1765年)田林县旧州艺人成立“龙城班”;“龙城班”开始搭台演戏,所演出的剧比较完整,行当也齐全。经过几个阶段的孕育,形成了北壮剧。(方士杰訚奇雄)
流行于广西南部壮语方言地区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县的壮剧。因演唱常用“呀哈嗨”作衬腔,俗称“呀嗨戏”。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天保县(今德保县)南隆街艺人黄现炯迁居马隘,组班演“客戏”(即邕剧),形成类似双簧。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黄与谢义、陈兴等人组建土戏班,用壮语演唱,揉山歌、民间小调为唱腔,形成马隘土戏。光绪十一年(1885年),靖西县足院木偶戏班师傅韦公观、李瓜选组建土戏班,以人代偶,做唱分离。宜统三年(1911年)第二代师傅农寿山、李大新、韦爷欢等改为做唱合一,形成足院土戏。马隘、足院土戏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南壮剧。(方士杰訚奇雄)
有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富宁土戏主要流行于富宁县的皈朝、剥隘、谷拉、扳仑、者桑、那能、洞波、城关、花甲、阿用一带。约有200年历史,传统剧目丰富。有“哎衣呀”、“哎的呶”、“乖嗨咧”、“衣嗬嗨”四个腔调。表演“文不离扇,武不离刀”,有“十大武打套子”。广南沙戏主要流行于广南县的底圩、洛里、阿科、板蚌、乐贡一带。形成于清光绪年间。分为北沙戏和东沙戏,北沙戏有“正调”、“侬阿妮”、“乖歌乜”、等几个腔调;东沙戏有“哎衣呀”、“衣嗬嗨”、等几个腔调。演文戏喜欢用扇子、绸带做戏,演武戏离不开刀、枪、棍、棒。乐西土戏主要流行于文山县的乐西一带。形成于清光绪年间。有“催场调”、“阿西调”、“喜调”、“老祖公调”等几个曲调。每逢演出必以《香山记》开场,演三国故事剧只演关公胜的剧目,不演关公败的剧目。旦角表演有三步侧身下蹲,而后起唱的套子。(何朴清)
吊线木偶戏流行于广西靖西、德保等县。唱腔常以“呀嗨”为衬腔,故又称“呀哈嗨戏”;因为偶用木头雕刻而成,故又称“戏木罗”;因木偶用吊线操作,故又称“戏吊头”。据说,清嘉庆年间已有木偶戏演出。木偶戏的起源,一说是本地土人外出,看见兄弟民族的戏剧生动活泼,回来刻木偶代人仿演,而成木偶戏;一说宋天祥部将张天率义军余部南下至归顺州(今靖西县)那鉴,屯兵定居,建立师安峒,其部下将江西提线木偶戏与本地语言、民间小曲结合,遂形成壮族吊线木偶戏。木偶戏内容多取自汉族历史小说。木偶戏用壮语演出,兼夹汉语,道白有散白韵白之分。(方士杰訚奇雄)
又称壮师剧,即壮族师公戏的简称。流传在贵港市北部和来宾、武宣、合山、忻城、象州、金秀、河池、宜山、柳江等县(市)。师公戏是在师公(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先是由师公在法事活动中戴上各和神灵面具(又称戏面)跳娱神歌舞、唱酬神故事;清同治年间,又发展成为分角色演唱民间传说故事,人们称之为师公戏。早期各地所设的师公教馆和师公班逐渐变成传授师公红的活动场所和组织。师公既是做法事的巫师,又是演师戏的艺人,均系男性,女角由男子反串。至少1948年,师公戏班已发展到150多个。建国后,师公戏班脱离了巫事活动,由爱好文艺的男女青年组成的业余师公戏剧团达280个,师公戏的剧目比较多,其中大多是壮族民间故事和壮族英雄的题材,亦有一部分是地方化了的汉族故事,或自小说和其他剧种改编、移植的。演唱形式原均为一唱到底,后来才加有道白,现仍保持以唱为主间以道白特色。壮族师公戏经过去伪存线年来,它不仅在乡间演出,也登上了大雅之堂。(蒙光朝)
北壮剧主唱腔有两个支系,一支以来源于田林县旧州山歌的“正调”为主,另一支以来源于那坡县山歌的“嘿呀调”为主。各种板类曲调柔和、细腻、有板式变化的雏形,但基本上属于联曲体形式。全部唱腔分慢、中、快、散四类;慢板类唱腔有正调、平调、嘿呀调等,中板类唱腔有沙梨调、武公调、老汉调等,快板类唱腔有骂板、恨板等,散板类唱腔有哭调、哀调等。(方士杰訚奇雄)
南壮剧唱腔在壮族说唱末伦唱腔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歌舞和壮族吊线木偶戏唱腔发展而成,以“平板”为主体,演变成各种不同的板别。分慢、中、快、散板四类;慢板类唱腔有平板、平高、马隘平板、以双句叹调等,中板类唱腔有喜调、采花调等,快板类腔有、快喜调、快采花等,散板类唱腔有哭调、寒调、诗调、古诗调、扫板、思感调等。各种板类曲势比较雄劲、高亢,属板式变化体。因句式结构为五二式押腰脚韵,韵律如锁链连环,故唱时五字一顿,最后二字迅速与下句连接,听起来婉转起伏,连绵不绝;行腔时还采用众人帮腔形式,渲染了舞台气氛;加上各种伴奏乐器定弦不同,正弦(主弦律)反弦(第二声部)层次分明而又和谐统一,更增强了艺术效果。(方士杰訚奇雄)
云南壮剧含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乐西土戏三个分支。各分支音乐唱腔不尽相同。富宁土戏音乐含“衣哎嗨”、“哎的呶”、“乖的呶”、“衣嗬嗨”四种声腔,在富宁广大村寨的一百余个业余壮戏班中,各种声腔成戏,即某一戏班只演唱一种声腔,互不混用。1962年文山州壮剧团成立后,实现了四种声腔的合流。广南沙戏分北沙戏和东沙戏两支。北沙戏音乐男女分腔,男腔称“暧陈尼”,女腔称“乖哥唉”;除男女腔外,还有“悲调”、“走调”等多种唱牌。东沙戏源于富宁和广西,分别唱“乖嗨咧”、“哎衣呀”、“艾的呶”三种声腔。文山县乐西土戏音乐的唱调有四种,即“追召士”、“荣考吭”、“咙埋”和“咙阿西”,分别在催场、收尾和剧中使用,表现各种悲欢离合和情绪的唱词内容。(梁宇明)
师公戏音乐,以师公跳神的唱腔为主,吸收和融化民间小调和勒脚欢腔。七言壮语师公唱腔有《三献腔》、《奉花腔》、《古周腔》、《鲁班腔》等,五言壮语师公唱腔有《歌罗咧》、《土地腔》、《有了有》等。师公戏的唱腔,属于联曲体。曲调体裁主要是叙事曲,大多以单一音乐形象陈述内容;曲式多为上下乐句组成单一乐段结构,调式主要是传统的五声音阶为主的徵调式、宫调式和羽调式,也有交替调式,犯宫调式等;唱腔有悲腔、哭腔、平腔、高腔、快腔等。80年代后,又加入了各种乐器、过门音乐、冷场音乐及生活腔和民间小调。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音乐。(蒙光朝)
弦乐器,壮剧主奏配乐之一。用马骨作琴筒,蛇皮作面,宪木作琴杆,黄宪角作弦轴,金属线定弦,音色高昂、清脆、穿透力强。(陆家富)
弦乐器,马骨胡搭配乐器之一。用熟透葫芦作琴筒,薄板或蛇皮作面,宪木作杆,金属线定弦,音色浓厚、稳重。(陆家富)
弦乐器,马骨胡搭配乐器之一。是壮族自制特种乐器,因壮族自称“土人”得名。用泡桐木作琴筒,薄板作面,宪木作杆,金属线定弦,音色洪亮,中音色特别浓厚。(陆家富
弦乐器,原是南壮剧主奏乐器。用宪木雕空作琴筒,蛇皮作面,宪木作杆,金属线作弦。音色高尖、清脆。(陆家富)、
壮族簧制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文山县的壮族布傣人居住区。管身用竹子做成,管身长30—40厘米,管口直径1.5—1.6厘米;开6孔,直吹。吹口处成尖型,故亦称“尖头箫”;吹口系用刀把竹皮与木质层分开少许,去皮,开一“”形口,中间夹一小片绿皮刺(当地一种速带刺的灌木)作簧片(亦可用干燥的玉米叶片)。音域13度,约在B—G’之间。近年来,艺人为增音量,丰富音色,还是吹口下再开一孔,贴上笛膜,使其间有笛和箫的音色效果。毕勒留音色清脆,是乐西土戏的特殊伴奏乐器,亦可用于吹奏壮族民歌和其它音乐。(梁宇明)
师公戏原只沿用跳神伴奏的蜂鼓、厚边铜锣、开裂铜锣3样乐器,由3人敲击。建国后增加了二胡、唢呐、竹笛等乐器,乐队人数也相应增多。(蒙光朝)
壮剧打击乐器有木鱼、皮鼓、铜鼓、大顶钗、师公钗、高边锣、手锣、蜂鼓、小钗、板铃、大文锣、铜链等。(陆家富)
打击乐(壮话统称“”)与唱腔、曲牌一样有南北之分。南壮剧锣鼓点子比较丰富,打击乐器也较多样;北壮剧锣鼓点子比较单调,打击乐器一般只有一锣一钗或加一面鼓,但与“过场调”一起合奏别有一番风味,特点浓厚。由于不断吸收民族民间的锣鼓点子、吸取兄弟剧种的长处,、创新,如今壮剧打击乐已具有比较丰富的点子、风格独特的乐器,演奏技巧及方式已规范化。(陆家富)
壮剧打击乐字谱有:“多”(大中木鱼单击)、“的”(小木鱼单击)、“当”(高边锣单击)、“空”(铜鼓正面单击)、“令”(铜鼓边单击)、“司”(师公钗音)、“动”(铓锣单击)、“且”(小钗音)、“丁”(手锣单击)、“朋”(蜂鼓音)、“冬”(鼓单击)、“隆冬”(鼓双棰击)、“筐”(大文锣单击)、“齐”(铜鼓、大顶钗等闷击)、“仲”(大顶钗音)。(陆家富)
壮剧打击乐点子有南开场锣(在开场之前、接场当中或场面气氛热烈时使用)、北过场锣(一般与北过场调一起演奏,配合演员舞蹈动作或慢台步上时使用)、短起板(多在唱腔过门前使用)、正朝锣(在气氛庄重、肃穆时或配合舞蹈动作使用)、八音锣鼓(与八音一起合奏)、小锣上场(人物快步上时使用)、扎架锣(演员亮相、扎架时使用)、场过锣(演出前和换场时使用)、踩道锣(演员急速舞蹈、交叉过场时使用)、暗击锣(演员表演紧张、思绪急切或念白时使用)等。(陆家富)
北壮剧分丑、旦、生、官四行。各种角色都有一定的台步和动作,如生角上场,急步小跑圆场,双手剑指,脚成“丁”字,半蹲亮相;旦角多悠悠慢步上场,身体前后晃动,做开扇合扇动作。所有角色行走前,双膝并拢,起步后两脚交替前迈,稍微上下起伏;一个走“之”字形,二人走“8”字形,三人走“三穿花”。唱时不动,过门时走场。上转弯时走直角,走到拐弯处将后脚跟提起,时说声“正是”。人物使用的道具主要有扇子和手帕。舞扇动作有转扇和收扇等。运用扇子和手帕时还有一些虚拟动作,如可用扇子当茶盘、当扫帚扫地、当武器开打。(方士杰訚奇雄)
南壮剧分生、旦、净、丑四行。角色上场时走直角,在拐弯处将后脚提起;走场特点是一人走“之”字形,二人走“8”字形,三人走“三穿花”。时,一个人下去后,另一个人才起步。旦角有提鞋、碎步、兰花指和开门关门的虚拟动作。所有角色唱时一般不动,每唱完一句在锣鼓点过门中走场。(方士杰訚奇雄)
基本上分两大类,一类接近古典戏曲,但程式化不及汉族戏剧;一类是载歌载舞的民间小调剧。分生、旦、净、丑四行。舞台表演文离不扇,武不离刀。以“8”字为基本台步,一般武生走大“8”字,小生、老生走中“8”字,旦角走小“8”字。舞台以三角形调度,人物上场后走三角线;一人起唱,全台人都走“8”字配合做戏。各类人物上均有特定身段和动作,充分体现本行特点,适当运用手中的道具。(方士杰訚奇雄)
师公戏的表演自有一套身段、指法和台步。初时只根据年龄和身份来分,如卜老(老人)、卜卓(年青人)、勒俏(姑娘)、卜仙(神仙)等。后来参照兄弟剧种,才分出花旦、小生、老旦、老生、小花、六子等行当,各自都有自已的特定身段、指法和台步。如花旦有横挪步、踮脚转身、绕扇、三点绕扇、幌帕、转身绕扇、梅山指等,小生有、品步、马步、转身跳步、单脚转身跳步、梅山指、绞“8”字等,老旦有蹉步、甩手等。(蒙光朝)
壮剧民间舞台一般比较简易。戏台通常挂顶幕、边幕和后幕,幕布上画有麒麟、鹦鹉、鹰、船、蝴蝶、花瓶图案;左右各有马门,门帘上画有金童玉女图案。台上设一桌数椅。建国后,壮剧在正规舞台演出进已广泛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舞台效果。壮剧演员的脸谱因行当和人物的不同而不同。红脸表现勇敢鲁莽,白脸表现机智奸佞,黄脸表现内有心计,蓝脸表现顽强急躁;女旦长虹眉,文生画平眉,花面公子加白鼻;少年涂红粉,老者加皱纹,山霸王画大花脸,头婆额上有黑印,文武画端正,包公额上有镜、脸上黑白各半边,华光大帝3只眼。壮剧服饰,帽盔用黄猄皮或牛皮制作,雕花上色,图案有狮、麟、龙、凤、桐花、李花、木棉花、壮锦等。服装式样与其它剧种大同小异。(方士杰訚奇雄)
旧时壮族戏剧演出,一般都举行“扫台”、“安师”、“开台”、“打加官”、“闭台”、“仪式,其内容是借助神力演出成功,不许戏台,是一种带教色彩的安全寄托。这些习俗,大多是早期的土戏班参照粤剧、邕剧的仪规而形成,建国后已废弃。(方士杰訚奇雄)
开锣前,先立社神、老郎华光大帝、前传后教一派祖师三张安神牌位,先由巫公、老师念咒祭拜,再由寨上老者杀大公鸡念咒祭拜。老者拜毕,鸣鼓三响,后由他人接敲,乐队开始定弦,演员开始化装。演出时,牌位前诸多禁忌,不得疏忽,犯者必罚。(方士杰訚奇雄)
师公戏在演出前,先举行“安师”仪式,即请“三元真君”和“九圣大郎”临坛,由师公扮唐、葛、周三元真君在坛前演唱。三元真君为师公教所的神祗(参见《教类师公》条)。“安师”完毕即开台唱戏。(方士杰)
有华光开台、八仙开台、金童玉女开台三种,多采用华开台。生就三只眼的尊神华光在锣鼓鞭炮声中登场,打双跳台,扎架念白:“手拿金钢火轮,七十二帝我为尊,今日奉了玉帝旨,要把一扫平,吾乃五通显华光大帝是也!今日下凡而来,巡察四大部洲,来到╳╳村,闹起花台,吾光这里,还要镇守花台,若有在此作乱,将他打下邦都,永不超生!”尚有一些保平安之类的言词。念毕在锣鼓声中退场,在此同时,戏师配合做相应仪式。华光退场后,演出开始。(方士杰訚奇雄)
在演出间歇中进行。加官男女均可。男戴面具穿官服、女穿漂亮戏服,手拿“禄位高升”四个大字上场,站定后展开纸卷,由台后一演员念白:“恭禧╳╳(寨老、老板、乡长、村长)身体健康,生意兴隆,一本万利,年年顺利,加官高升,万事如意!”被念到名字的人,要放鞭炮送红包。(方士杰訚奇雄)
演到最后一晚,常以大团圆戏收台。演完戏即闭台(),金童玉女上场同念:“今日是╳ ╳寨倒下花台,不如我俩下凡祝贺,走呀……已到╳╳寨,不如叫众位戏子出来一同祝贺也罢!”当晚演出人员呼应上场,参加闭台表演。演毕卸装,由巫公画符念咒烧牌位,闭台到此完毕。(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题材主要是取自民间故事,其次是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素材。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反映壮族祖先与自然作斗争的,如《盘古》、《布伯》等;二是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如《一幅壮锦》《夜明珠》等;三是讴歌英雄人物的,如《侬志高》《杨家将》《花木兰》等;四是体现人民智慧、揭露封建阶级的,如《宝葫芦》《百鸟衣》《刘三姐》等;五是爱情、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四姐》《七姑》等;六是表现善与恶、美与丑矛盾斗争的,如《媟嫁媟伦》《金花银花》等;七是反映壮族人民现代生产生活的,如《红岭壮歌》《羽人梦》《女儿媒》等。这些剧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发挥了它们的社会作用;有些剧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方士杰訚奇雄)
又名《好宝铁》,壮剧传统剧目。是北壮剧改编民间故事的第一个剧目。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个戏班“龙城班”首次在广西田林旧州演出。内容是村姑陈玉英门挂宝铁,对歌招婿,结果与一农家后生联春。(方士杰訚奇雄)
原作雍异山、李建华、吴志隆、黄炳兴、卢山等,由蓝鸿恩、莎红、龙辛整理提高。剧本根据壮族民间故事改编。内容是:财主贾员外为夺樵夫焦大之妻,与师爷设计焦大,诬赖焦大压死了他家的“宝猫”,焦大将妻抵赔。焦妻聪明过人,运用“宝葫芦”之计,把一个葫芦放在门口,使贾员外来时,一脚踩碎葫芦,焦氏夫妇伪称此乃“宝葫芦”,能“喊酒得酒,喊肉得肉,价值六百六”,比“宝猫”“睡成龙,坐成虎,价值五百五”还值线,逼得贾员外放弃夺人之妻的念头,而且补偿焦大一百一十两白银。剧中先赞扬了穷苦人的高度智慧。该戏1955年由德保县业余壮剧队晋京演出,获优秀节目。(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原作黄灯炜,蓝鸿恩、侯枫、周游整理译汉。剧本根据肖甘牛整理的同名故事改编。壮峒有铜鼓,土兴兵来犯时,壮胞便擂鼓聚众抵抗,战无不胜。土酒奸,劈坏红铜鼓,再兴兵杀掠。壮女驮花与铜匠等再铸新鼓,无奈铜不熔化,驮花割臂以血祭炉,神灵,青铜熔化,新鼓铸成。壮胞擂鼓再战获胜,驮花却在战斗中捐驱。该剧1957年编演,1958年参加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演出,1982年获全国少数民族剧本。(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蓝鸿恩、侯枫、周游根据壮族民间故事改编,内容参见文学类“百鸟衣”条。该剧于1962年由广西右江壮剧团演出,曾到自治区首府南宁汇报演出,《民族画报》刊登了该剧的多幅剧照(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黄灯炜根据壮族民间故事改编。穷人依成得山神女所赠夜明珠,到岩洞内取金银珠宝。财主诬依成偷他的夜明珠,强拉依成到土官衙门问罪。土官为谋夜明珠,毒死财主。土官带珠到岩洞去取金银珠宝,被山神女布设的暗箭射死。依成、山神女结为夫妻,过着美好的生活。该剧由广西右江壮剧团演出。(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传统剧目。董重父母双亡,家境贫困,玉帝派嫦娥女下凡扶救。嫦娥女来到,被杨灵婆收为养女,更名杨金花,许与董重结为夫妻。杨灵婆吩咐董重刻苦攻读,先有金榜题名,后有洞房花烛。狐狸精作怪,将董重害死,嫦娥女乃去天宫采来金芝灵草,救活董重;并请来众位仙师,收降狐狸精。(龙符)
壮剧传统剧目。三月初三,京娘上山扫墓,被张三、李四抢掳,成亲。京娘不从,张三、李四将其拉至西关三清阁,交与老道幽禁,老道对她深表同情,伺机救她。(龙符)
壮剧传统剧目。编写年代无考。妙庄王的三女儿父命,出家学道。妙庄王用挑水、种地、打赤脚走碎瓦碴等办法她。三女儿意志,了十磨九难,终于成为观世音。后来妙庄王背长“菠萝疮”,久治不愈;三女儿不计前嫌,为父治好疾病,使妙庄王受到了责备。(何朴清)
壮剧传统剧目。一个小伙子外出找人唱歌,天黑到一位老太婆家求宿。随后在河边遇见一位美丽的姑娘,便请老太婆作媒。老太婆颇费了一番周折,使两人会面,两人互对情歌试探,然后彼此表明心迹,最后赠巾定情,共描未来的幸福生活。该剧是舞蹈和民间长篇叙事诗的结合。(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农正丰、赵孟伯根据壮族民间故事改编。阿根在财主家打工,财主让他在磨坊打地铺睡觉。为了御寒,阿根每夜把磨盘搬来搬去,使身体发热。财主见阿根每早起来都是满身大汗,便问其故。阿根伪称自己穿的是一件冬暖夏凉的“水火衣”。财主将自己的长袍换阿根的破衣,外出冻死上。该剧由德保县壮剧团演出。(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传统剧目。据传有三、四个版本,最早的版本于清嘉庆五年庚申岁仲春贰月编。剧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侬智高的英雄事迹。宋仁年代,兵荒马乱,居住在滇、桂边境山区的各族人民,生活在之中。侬智高揭竿而起,率领各族人民抗田赋,杀暴吏、诛豪绅、开仓济民,攻占邕州、梧州,直逼广州城下,最后与宋将狄青所谓“五虎”决一死战。此剧为北武打戏的代表剧目。后又由廖、黄永贵两次改编。(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创作于是1961年,编剧周冠鳌、李贵恩、黎方(执笔)。普厅河里的螺蛳姑娘,羡慕,爱上了勤劳、诚实的渔民阿甲。富州土司好色,欲螺蛳姑娘,了种种。螺蛳姑娘在群众的帮助下,引来普厅河之水淹没土司府衙,与阿甲过美满生活。该剧曾参加云南省第一届民族戏剧会演。(何朴清)
壮剧剧目。根椐壮族民间故事改编。农妇小儿得病,不信医药,请道公“解臼”(驱碓鬼)。道公将孩子放进碓臼中,让妇人用脚踩着碓尾。道公骗说到屋里驱鬼除妖,趁机将妇人的钱财盗掠一空。过了许久,妇人不见道公出来,又不敢松脚,只得邻居前来帮忙。妇人跑到家中一看,财物全被拿走,顿时,但为时已晚。(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兄妹三人,二位哥哥学得武艺,出门去做生意,姑嫂在家相依为命。妹妹从小偷学武艺,曾女扮男装打败官差。不久二位哥哥经商获利还乡,不料货物在半上被一员骑白马的小将劫去,回到家中方知妹妹所为(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剧。壮族农民顺知来到海边戽水灌田,得龙女帮助,两人结为夫妻。财主欲谋龙女,将顺知打入。龙妹来找顺知,财主慑于龙剑,放人。(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创作于是1961年,编剧黎方。财主黄楚良用一头跛脚牛骗换了阿寿的银子。阿寿夫妇智斗财主,趁财主来家吃收租饭之机,设下了跛脚牛能屙美酒的妙计,的财主用一头大牯牛换走跛脚牛(酒牛),喝了牛尿方知上当。风格幽默、谐趣。曾参加云南省第一届民族戏剧会演。(何朴清)
壮剧剧目。创作于1982年,编剧何朴清。丫头彩去不堪被卖妾之辱,星夜出逃;因荒不择。逃到野鸭湖边,走投无时得鸭佃卜荷相救。老爷带领家丁追来,二人同被抓获。卜荷聪明、机智,利用老爷的与愚蠢,用湖中的一群野鸭换下,带着远走高飞,使的老爷人财两空。该剧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创作评团结。(何朴清)
壮剧剧目。创用于1988年,编剧何朴清。三七姑娘原是天上的仙女,因同情民间疾苦,被贬,用神药“三七”为壮家治病,并在壮乡广种“三七”红籽,为人民。药霸古老钱欺行霸市,意欲“三七”,独占药行。为“三七”,三七姑娘与古老钱展开了一场与、与善良、美与丑的斗争。该剧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创作评团结。(何朴清)
壮剧剧目。独幕剧。蒋友宁根据《苗岭歌手》改编。机智、勇敢的壮族女民兵覃春梅和苗族女民兵玲妹,智擒假扮货郎的李万富。该剧由广西壮剧团演出。1977年10月参加广西文艺会演;剧本编人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西戏剧选》(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编剧訚奇雄、农正丰、李果成。1932年初春的一天,我地下交通员春英送一篓子弹到西山给中国工农红军七方面军。途中被奸细发现,勾通一伙军队追捕。老猪户覃大爹挺身而出,掩护春英,最后胜利地将子弹送上西山。该剧由广西壮剧团演出,1977年月10日参加广西文艺会演。(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编剧黄名中、訚奇雄、杨光忠。高山大队红岭生产队,产生了队长和副队长“穷则思变”和“穷则思迁”的矛盾,最后达到统一,决心改变穷山面貌。该剧由广西壮剧团演出,1972年5月参加广西文艺会演;剧本发表于《广西文艺》1972年第2期。(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阳莹珍、林佩艳、麻振鸥根据柯炽的歌舞剧《蛇郎》改编。内容参见文学类《蛇郎》条。1984年参加广西首届剧展获6项优秀。1985年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评金,1985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演出、剧本、音乐、导演等10项。(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梅帅元根据本人小说《黑水河》改编。满妹丈夫病故,留下身孕。婆婆要满妹生下孩子,以接香火。旧恋人从外地发财回来,两人旧情复萌;秋姐从城里返乡,欲玉成其事,动员满妹打胎。婆婆知道后,便要到另一世界去寻找灵魂寄托。满妹在新的矛盾中又回绝了新生活的。该剧由广西壮剧团演出,1986年参加广西第二届剧展获桂花第二名,1987年9月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南片演出,1988年获“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剧本发表于《剧本》1987年2月号。(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1988年创作,始由广西壮剧团、南宁供电局文艺队联合演出。后拍成电视戏曲片。编剧张淳、宋安群、谢国权。作曲里果。主演马若云、卢小敏。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江浙沿海。广西田州壮人土官妇瓦氏夫人应诏率俍兵前往抵抗,战功卓著;但朝廷,功臣,俍兵陷入困境。他们用热血谱写了一出悲壮的历史剧。198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本创作评团结,1990年参加全国戏曲电视剧黄河杯大赛获单本剧三等及摄影,并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团结。(方士杰訚奇雄)
壮剧剧目。编剧方士杰。巧妮姑娘年幼时,父母因家贫离异,母亲回外家住。巧妮长大后,设妙计使父母破镜重圆。该剧将壮剧和壮族末伦揉和起来,作了可贵的尝试。1981年参加百色地区和广西文艺会演,均荣获剧本创作一等,1985年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评团结;剧本发表于广西日报1981年12月22日,编入《红山荼》(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后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广西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出版),曾有多个专业、业余剧团演出。(方士杰訚奇雄)
师公戏传统剧目。达双摘下山树上开着的红花和白花,一朵含在嘴里,一朵踩在脚下,怀了身孕,生了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盘古和12个公神郎。那时没有太阳,盘古求天皇赐给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天太矮,他又把天撑高;水太多,他又把水疏通。雷王嫉妒的日子美好,又放出10个太阳,把晒死,人们都躲进岩洞里。盘古叫特康用神箭把10个太阳射落,人们又过上了美好日子。(蒙光朝)
师公戏传统剧目。从前有个村,经常丢失牛、羊、猪、狗,连人也。有一位老夫妇来到该村乞食,晚上在大榕树下歇息,发现有只大虎进村叼羊。第二天老夫妇便叫村人组织打虎,保了人畜平安。村里人为表谢意,起了一间房子让他们居住。后来老夫妇又与瘟仙斗争,消除灾害。老夫妇死后,村人便立土地庙敬奉,那老头便是土地公。(蒙光朝)
师公戏传统剧目。一穷家孤儿,帮叔叔看牛。一天,在野外巧遇地理先生卜中一卦犀牛地穴,叫他拿父亲的金骨潜下塘底入洞安葬。他父亲的金骨葬对正穴,天皇召他,又派他下凡当社王,掌管祝福。从此以后,恶神邪鬼、毒蛇猛兽,不敢进村,他死后,人们立“社王庙”,春秋二祭,祈他安宁。(蒙光朝)
师公戏传统剧目。出榜招贤抗敌,武艺高强的甘王毅然揭榜,带领全家应征,消灭了入侵之敌。他不受皇封,回乡务农,死后人们建“甘王庙”以纪念。(蒙光朝)
师公戏传统剧目。后生三界因救了山神,得到神医神药,能;他只给穷病,不治官人和财主的病,因而遭到算计。一天,三界在上看见个,便把他救活。可这人不但不感谢他,反而诬他谋财害命,把他拉到土司衙门。土司定他,要砍他的头。但砍不进,就用火烧。可越烧越。土司无奈,又叫他喝铁水。他喝下两口后,第三口便向土司喷去,把土司烧死。众民感其,他死后立“三界庙”以为纪念。(蒙光朝)
师公戏传统剧目。远古时有个少年东令,看见母牛生小牛很痛苦,感到痛惜。他把牛生崽的事告诉母亲,母亲说:“以前我生你时更痛苦哩!”于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按古俗,村里人凡老妈妈死了,都割肉来分吃;他母亲死时,不吃其肉,入棺厚葬。人们不解,他便把母牛生崽和母亲生自己痛苦的事说了。从此,壮家人都仿效东令,改变旧俗。(蒙光朝)
师公戏传统剧目。传说古时有12兄弟,好吃懒做,以偷盗为生。一天,他们去偷一老汉的财物,还要抢一匹马驮运。马哭着说:“我原是天皇的大舅,只因偷吃了一抓黄豆,被罚下凡间做马32年,我不能再做坏事了。”他们听了,害怕受罚,就把东西挑回给老汉,叫他给了12把锄头,上山开荒种粮食,成了富户。天皇封他们为灶王,要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报告各家各户勤劳收获的情景。人们对他敬而畏之,每年灶王回归时都要隆重送迎。(蒙光朝)
师公戏传统剧目。张达环有10个姐妹,9个姐妹都出嫁了,人说她命带杀夫、杀子、无人敢娶。有个后生向她求爱,遭母亲,她便自尽殉情。死后第三天,坟上长出一朵会动的鲜花,佛祖封她为“花王”,专管生殖的事。(蒙光朝)
师公戏传统剧目。冯泗家境贫穷,但爱习武艺,神仙而授他法术,他给财主打工,财主听说他有法术,便叫他下厨房,煮饭、炒菜、砍柴火一人承担,误一餐饭扣一个月工钱,有意为难。冯泗不砍柴火,饭菜餐餐按时做好。财主偷看,见他把两脚伸进灶里当柴烧,知他果然不是,便给够工钱,打发他走。后来他到某村安居,那个地主旱灾严重,他便用二界的拐棍捅穿岩洞,泉水流出,人们有水种田,日子便也好过。他死后,人们立“冯泗庙”纪念。(蒙光朝)
师公戏传统剧目。何公得传授法术,高超。按土司,平民百姓的房子,不许高过土司的房子。何公起楼房“超高”,土司便把他抓去。杖打在何公身上,却痛在土司老婆身上。土司对他百般无奈,只得放人。从此,凡他发现土司百姓者必进行报复。他死后,百姓立庙祭敬。(蒙光朝)
师公戏传统剧目。韦家有个婴儿生下来就会说话、走、吃饭。他长有两排洁白的牙齿,没有牙缝,因此叫“韦独齿”。他勤习书文,好学武艺,其父预言他能当。父亲仙逝,韦独齿120天后打得一尾100多的重的大鲤鱼,剖开肚,见一支箭和一把宝剑,上刻“独齿王”字样,人们便拥他为王。第二天他把箭向京城射去,受惊,派兵捉拿问罪。因他武艺高强,皇兵无奈;后被而身亡,终于未完成基业。(蒙光朝)
师公戏传统剧目。刘村财主刘财发,强引石头村龙水,发生斗殴,石头村愤而告官。刘财发贿赂县官,火烧石头村,随意。石头村后生布卓逃上山遇仙,学得武艺。送他一把宝剑、一只黄莺、一条仙鱼。布卓回来报仇雪恨,刘财发难逃厄运,葬身鱼腹。流散各地的石头村人,回来重建家园,对英雄布卓无比敬仰。(蒙光朝)
师公戏传统剧目。冯远从小学武艺,法术也很高,常拿一把法伞,施法助人,他到某村,与姑娘佛达一见钟情。该村历来缺水,父老许愿,只要他帮助引水解难,村上的姑娘任他挑一个为妻。他插伞于高地,便有泉水流出,村喜。全村姑娘都集中候选,却不见佛达,问其故,才知佛达已许给邻村的财主作媳妇。财主接亲那天,花轿抬到岭头,新娘便被一对老虎扛去。这是冯远的法术,他俩终于成为一对幸福的夫妻。(蒙光朝)
师公戏有一部分剧目乃根据壮化了的汉族故事改编而成,主要有《龙师与火帝》、《毛红与玉音》、《梁山伯与祝英台》、《文龙与肖尼》、《孟日红》、《秀》、《朱买臣》、《》、《蔡伯喈》、《钟义与王恩》等。(蒙光朝)
建国后,师公戏冲破神祇的局限,取材于现实生活创作了不少现代剧目。主要剧目有《贵客》、《钱放哪里好》、《两家亲》、《抢妈》、《心灵》、《新花》、《车为媒》、《婚事新办》等。(蒙光朝)
1983年由文山州民委、文联、剧协编辑出版。此书编入12个剧目和《云南壮剧简介》一文。注重剧目的地方民族特色,较多地编入根据壮族民间、传说、故事创编的剧目;有重点地编入经过舞台实践,受到观众好评的壮剧现代剧目和本地区、本民族历史题材的新编历史剧。集中了云南壮剧的精华,可供各壮剧团体选择上演和学者进行研究。(龙符)
属于云南戏曲传统剧目汇编之三。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室、中国戏曲志云南卷编辑部合编。此书收入《征伐平南侬智高》、《大闹三门街》、《嫦娥女下凡》、《京娘上坟》、《打洞结拜》等5个壮剧传统剧目。是壮剧传统剧目资料的系统汇编。(龙符)
八场歌舞剧。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会演大会改编。1960年广西歌舞团于南宁市首演,继而在广西掀起《刘三姐》热,各地市县普遍演出。这部歌舞剧根据壮族优美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成。刘三姐善唱山歌,用歌声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因遭而离乡背井。在异乡,地主莫海仁为使刘三姐就范,用重金聘来三个秀才与好对歌,都遭惨败;于是禁歌,捉拿三姐。刘三姐在众乡亲支持下利用三月歌节,使莫海仁和官兵陷入歌阵的汪洋大海之中,狼狈不堪,大败而逃。歌剧《刘三姐》享誉,成为壮族艺术的一种象征。(范西姆)
七场歌舞剧。柯炽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范西姆曲。宁海峰、汤建智导演。内容参见文学类“蛇郎”条。1980年由广西宁明县文工团首演,1983年拍成电视在全国播放。剧本由1984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范西姆)
杂技节目。广西杂技团“仿古杂技小组”1985年创作,小组有杨爱霞、岑德光、李德威、罗再思、陆振辉、冯东胜、梁伟成。导演岑德光。“仿古杂技”根据古籍和古代文物资料设计杂技艺术形象,在演出形式上熔技、舞、乐于一炉,艺术风格典雅清新,形象地再现了古代宫廷杂技表演的盛况。“仿古杂技”是杂技艺术开拓新径的一次艺术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仿古杂技”1985年底赴京演出,1986年元月又应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办公厅邀请到中南怀仁堂作专场汇报演出,轰动首都艺坛,受到高度赞誉,被认为是古今用、艺巧技精的好节目;还先后赴美国、英国、、墨西哥等国演出,被海外誉为“最美的艺术”。“仿古杂技”1988年获“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韦舒林)
又名“尊天”“揖丁”,壮族曲种。流行于广西防城壮族聚居区。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三月初三至四月初八过“高坡节”,举行“跳天”、“奠天”活动,唱天即源于这种民间祭祀仪式。“奠天”即请仙降神,祈求赐福庇佑,驱邪逐疫。偏人以天为神,仍保留巫祀遗风。设坛祭祀时,巫师(男称“天师”,女称“天娘”)头戴用布料制作的彩绣羽(俗称“”),身穿黑底镶白边的长袍,腰系青色、白色式紫色长绦(未婚者用红色),手抱“天琴”或执扇子、绢帕进行表演;有的在前边舞边唱,有的单人站立或坐着自弹自唱(亦有一人伴奏,一人演唱的),此即谓“唱天”。唱天旋律优美,琴音清悠,歌声悦耳,文辞富于韵律;内容大多反映偏人劳动生活、情操、理想追求。唱天在长期发展中,逐渐脱离原来的祭祀仪式,单独进入社坛、广场、庭院演唱,形成特色鲜明的曲种。(李楚楚)
唱天传统曲目。古时,有对青年男女,男的叫侬端,女的叫侬亚,能歌善舞,精通琴艺。他们的歌能唱走偏人的,弹的琴声能解除壮家的闷愁。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欢迎和称赞。后来侬端化成金龙,侬亚化成金凤,一齐为仙。从此,偏人尊奉他们为歌、舞、乐的“先师”,把他们所唱的歌称为“天歌”,所跳的舞称为“天舞”,所弹的琴称为“天琴”。(李楚楚廖锦雷)
唱天传统曲目。是壮族偏人“做天”中的长篇。叙述花母为偏人排忧解难,偏人,使偏人懂得种田、做工、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故事。曲子可长可短,长可唱几天几夜,分别由“请仙”“求花”“送粮”等章组成,每个章节,又可成为一个相对的曲目。(廖锦雷)
唱天传统曲目。是壮族偏人“做天”中的一个长篇。内容是侬端和侬亚偏人于之中,由《请仙》《过海》《续魂》《对歌》《祝安》等章组成。每个章节可成为的曲目。《解难》是唱天比较有特点的代表作。(廖锦雷)
壮族曲种。“比瑜”,壮语音译。“比”,歌也;“瑜”,说也。“比瑜”是歌与说的合称,流行于广西东兰、巴马等县。比喻由一个小故事和一首山歌构成。故事是讲出来,山歌可唱、可唱诵、亦可朗诵出来;山歌都是故事的核心,起到画龙点眼睛的作用。故事和山歌都是以此事暗喻他事的。譬如:某家嫁女之日,见亲家送来之酒肉极少,女家老人便说:“昨天,我们村的一帮小伙子上山打猎,在山上放了许多枪。村上的老人们以为猎到大物了,纷纷到村口迎接,谁知他们回来时却两手空空。”有位老人便唱道:“枪声响隆隆,/震得耳欲聋;/扁担抬断了?/猎物丢山中?”男家来接亲的人接着说:“对,昨天我也跟他们上山,虽然没打到猎物,可我捉了一只蜻蜓回来。”说完唱道:“不是枪声响,/那是雷声隆;/捉只小蜻蜓,/敬祖。”这两则比喻,第一则是,比喻对方带的东西少;第二则是心意,说带的东西虽少,却是诚意来交亲。(覃承勤)
壮族曲种。亦称“唱诗”“壮师”“唱达七”等,流行于广西来宾、贵县、灵山、武宜、都安、上林、宜山、忻城、象州、田阳、武鸣、邕宁等地。于清朝中叶在民间跳神祭祀基础上发展起来,熔歌舞说唱于一炉。腔调因地而异,主要有盘古腔、功曹腔、莫一游腔、寺山腔等。伴奏乐器有蜂鼓、锣和钗等。唱本均为叙事长诗,情节曲折生动,唱词韵律优美,常用壮族民歌的赋、比、兴手法,五言四句为一节,押腰脚韵和内韵。传统曲目有《唱三元》《喝雷王》《八姑》《单布》《七达》《莫一大王》《甘五》等,新编曲目有《新风赞》《歌唱英雄韦春芳》等。最初只由1位师公坐在板凳上边打蜂鼓边演唱,称“坐唱”;后发展为由2个或3个师公边走边唱,称为“走唱”。(范西姆)
推荐: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