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臂青年用双脚“打拼天下” 收获女大学生爱情
导读: 吴晓凡和妻子吴金平在自家养鸡场聊天。本报记者李斌摄走进涪陵3月30日,涪陵增福乡永红村的山坡上,一个蓝色的鸡舍出现在丛林里,一名年轻男子正将桶里的包谷面,撒向鸡群。他喂食的方式有些特别,以脚代手,灵活地将…
吴晓凡和妻子吴金平在自家养鸡场聊天。本报记者李斌摄
走进涪陵
3月30日,涪陵增福乡永红村的山坡上,一个蓝色的鸡舍出现在丛林里,一名年轻男子正将桶里的包谷面,撒向鸡群。他喂食的方式有些特别,以脚代手,灵活地将一个金属盆伸进桶里,舀出包谷面,而他衣服的两只袖子却在风中摇晃——他没有双手。
这个残疾青年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吴晓凡。他的创业故事和感情经历,听起来都像是一个个传奇,也激励了永红村这个贫困村更多的当地人,摆脱贫困发家致富。
三岁触电失去双臂
吴晓凡今年27岁。三岁那年,他随父母来到福建打工。暑假的一天,吴晓凡和小伙伴跑到一个废弃的电压房前玩耍,结果摔倒在一根电线上,瞬间被高压电流打出几米远。
吴晓凡被人送到医院抢救,3个月后才出院。命虽然保住了,但他却永远失去了双臂,家里也欠下10万元的巨债。父母无心打工,一家人回到了家乡。
失去了双臂的吴晓凡,无法掌握平衡,经常跌倒。但他天生有股倔劲,越是走不稳,他就越要锻炼自己的平衡能力,常常摔得鼻青脸肿。
在逆境中长大的吴晓凡选择了坚强,不断向命运挑战。他不但学会了洗漱穿衣等生活自理能力,还能用双脚做所有的家务活,用脚趾敲打键盘操作电脑,甚至用脚帮村里人修电视。
不畏困难艰苦创业
吴晓凡上到小学三年级就退学了,虽然生活能自理,但失去了双臂的日子也很难熬。他不能上学,不能打工,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干农活。“我就一天这样耍起,偶尔帮邻居修一下电器。”日子一晃就到了18岁。
这年,吴晓凡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喂兔子。他买了20只兔子带回家。一年后,兔子繁育到了500只,眼看成功就在眼前,但由于缺乏饲养兔子的相关专业知识,这些兔子相继死掉。第一次创业虽然失败了,但吴晓凡却收获了经验,使他下定决心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涪陵区增福乡的增福土鸡是重庆地理标志,很有名气。“我为什么不抓住本地特色搞创业呢?”经过仔细考察和思考后,2009年左右,吴晓凡决定改养增福土鸡。
因为没有钱请工人,搭建鸡棚等一系列事情,都由他用脚干,搬砖、钉木头、搭围栏,一个多月后鸡舍终于建好。吴晓凡买回来100只鸡苗,为了不再失败,他吃住都在鸡棚里。冬天,为给小鸡取暖,他在棚里修了一个火炉,夜里每隔20分钟起来加温。
终于,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半年之后,小鸡长大了起来,这批鸡卖出去后,他一算账,纯收入4千多元钱。“虽然没有双手,只要努力勤劳,我也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尝到成功的甜头后,吴晓凡立即又进了500只鸡苗。
养鸡的同时收获爱情
爱情对于吴晓凡来说,曾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他完全没有想到有一天,爱情也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500只鸡苗安静地在鸡棚里成长,因为有了经验,吴晓凡不再像以前那样手忙脚乱。2010年,他买了一个智能手机,学会在网上聊天。网络的另一端,姑娘名叫吴金平,是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土木工程的一名学生。
“我们开始只是朋友间的聊天吧,没想到会和他走到今天。”吴金平是个爱笑害羞的姑娘,面对记者的提问,她多数时间笑而不答,一直抓住吴晓凡的衣袖,一脸幸福。
“我对她没有欺骗。”吴晓凡说,他与吴金平在网上互相分享着彼此的生活,他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情况,向吴金平和盘托出。虽然吴金平刚开始还是很诧异,但随着两人互相了解,她觉得吴晓凡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并来到重庆与吴晓凡正式确定恋爱关系。
扶贫帮扶助他事业更上一层楼
2010年对于吴晓凡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他在收获爱情的时候,也迎来了事业上的大起步。同年6月,吴晓凡为自己的养鸡场申办了微企,这得到了增福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吴晓凡获得了三万余元的资金扶持。
有了政策的激励,吴晓凡更努力了,白天打理鸡棚,晚上还自学养鸡防病治病知识。
扶贫要“扶智”更要“扶志”,重点是扶能扶之人!增福乡将身残志坚的吴晓凡列为了重点帮扶脱贫的对象。政府不间断地对吴晓凡进行资金、技术、政策上的帮助和倾斜,了解到吴晓凡想扩大规模,但缺少资金,政府马上落实扶持款项,帮助吴晓凡建起了大棚、温室、鸡用饮水器、管道、铁网等各种设备。
“感谢政府,如果没有他们的帮扶,我不可能有今天的规模,前前后后,政府扶持我了20万元左右。”吴晓凡一笔笔地向记者算。驻村的扶贫干部,那段时间几乎是天天往他家跑,为他打气鼓劲。
养殖事业顺风顺水的同时,爱情也结出了果实。2012年,吴金平毕业后,不顾家里反对,毅然来到了吴晓凡身边,两人结婚了。这一年,吴晓凡的养鸡大棚也增加到了三个。次年,他们的大女儿出生了,他们的养殖事业也迎来丰收,6000多只土鸡,产值达45万元,实现利润近7.5万元。
致富不忘乡亲发挥帮带作用
虽然吴晓凡富了,但他没有忘记身边的人。
“我是扶贫干部一手一脚带出来的,我现在情况好了,不可能不管别人。”去年3月份,吴晓凡找来同村的另外3家养殖大户,共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从事增福土鸡养殖销售服务指导工作。
半年过去,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15户,全村土鸡养殖规模也由2010年的3万多只扩大到8万余只,实现产值500余万元。同时,吴晓凡还将自己的鸡苗免费拿给村里的贫困户喂养。“他们的情况和我当年差不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我就帮他们一把。”吴晓凡相信,随着增福土鸡的名声越来越大,他们增福乡养殖产业将有更大发展,产业带扶贫成绩会更加突出。今年他打算将养鸡规模扩大到一万只,如果成功,年纯收入将达到15万元。村里不少养殖户都有和他一样的想法。
本报记者王作全杨野
“六大工程”提升“造血功能”
扶贫攻坚·涪陵经验
1.精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优先安排贫困村道路交通、人饮工程、公共服务、电网改造、环境整治等项目。
2.精准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做好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四篇产业扶贫文章。推行“政府服务+新型农民主体创业+贫困群众融入”等大户带动模式,培育农村能人大户,点燃农民脱贫致富希望。
3.精准实施扶贫搬迁工程。对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贫困户,在落实市级补助人均8000元基础上,区财政再予以户均补助1.4万元。就地安置的D级危房改造贫困户,可叠加享受扶贫、建委、区财政补助政策,每户补助5万元。
4.精准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63个贫困村都建起了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中心和卫生室。
5.精准实施培训转移工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贫困村“两后生”及劳动力培训率达100%。推进扶贫扶智行动,实现职教扶贫“雨露计划”全覆盖。
6.精准实施社会保障工程。符合条件的建卡贫困户享受农村低保兜底100%,贫困户城乡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商业保险参保率100%,其中无力缴纳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的,由区财政全额垫付缴纳。
落实“谁去扶贫”
1.实施七项制度,责任落实到位。落实区领导牵头帮扶责任制,34位区级领导带头帮扶贫困村,每人直接联系3户贫困户。83个部门结对帮扶贫困村,每个单位扶持资金不少于5万元。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家企业结对帮扶。组织近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
2.建设四支队伍,人员组织到位。配强村支两委,引导能人治村,抽调252名干部组建63个驻村工作队,选派63名处级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安排63名大学村官到贫困村任职。严格要求驻村全体干部干在村、吃在村、住在村。
下一步这样做
1.完善干部帮扶长效机制,对贫困村和贫困户做到“扶贫脱贫,送上一程”,坚持区领导联系贫困村、区级扶贫集团帮扶贫困村、干部帮扶贫困户、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派驻制度3年不变。
2.完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要求,实行差异发展、错位发展、绿色发展,培育榨菜、蔬菜、畜禽、瓜果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继续按现行政策扶持。
3.完善分类救助长效机制,及时掌握救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比如大病救助基金,正探索采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办法,通过定点医院、先报销后审查的方式,简化申报程序,让分类救助办法更接地气、更惠民生。
4.完善设施建管长效机制,加大投入,加强村社道路管护力度,重点改造低等级路、打通断头路,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2017年前全面完成38个贫困村的电网升级改造。
推荐: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