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的教育打造“披风少年”
导读: “幸福和分数没有关系,和学校没有关系,与职位也没有关系。幸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不断成长的力量。家庭教育,就是要让孩子获得幸福感。”在5月11日举办的“科技助力,以爱赋能——家庭教育新征程研讨会”上,第…
“幸福和分数没有关系,和学校没有关系,与职位也没有关系。幸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不断成长的力量。家庭教育,就是要让孩子获得幸福感。”在5月11日举办的“科技助力,以爱赋能——家庭教育新征程研讨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说,家庭教育最关键的不是帮助孩子批改作业、考好学校,而是教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会享受生活的快乐。
此次研讨会聚焦于当下备受关注的家庭教育,教育学界、业界专家共同探讨解决教育难题的新思,并为青年如何从当下扫除“唯分数”的误区、将“生活教育”的延续到生活和教育当中出谋划策。
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朱永新在分享中表示,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成长、发育是在0到7岁,基本上已经完成。在孩子入学前,他们的认知风格、行为习惯、个性特征都已经基本形成,因此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一点,已成为国家、社会和许多家庭的共识,一种前所未有的家庭教育热潮正在人们身边掀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首师大特聘教授孙云晓介绍,家庭教育在今天可以说到了一种如火如荼、风生水起的状态。世界上很少有一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对家庭教育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多次就这一话题发表重要讲话;今年年初,十三届全国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听取了全国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毅亭所作的关于家庭教育法(草案)的说明;家校社协同育人也开始成为社会的共识。
但在专家看来,目前许多家庭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因为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生活教育,为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人生观;通过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打下基础。”朱永新说。但当下的一些父母却忽视了这一点,把知识教育当作“家庭作业”。
生活教育的缺失,则可能让人患上“空心病”。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大力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赵昱鲲在研讨会上提及,大学副教授徐凯文研究发现,哪怕是考上了名校的学生,也可能缺少认识,不知道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没有自主学习、探索工作以外的事情的动力,把生活当作“做一天撞一天钟”。赵昱鲲认为要让孩子自主产生生活和学习的动力,关键是满足孩子对于自主感、胜任感、连接感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注重孩子的外在表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则认为,科技的发展给家庭教育带来的不仅有便利,也有许多挑战。研究发现,容易网络的孩子,孩子个人及其所在的家庭都有一定的特征。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孩子、和父母沟通较多的孩子、父母对手机依赖程度低的孩子,网络的比率较低;有趣的是,家庭关系和谐、家长给孩子更多自主权的家庭,孩子与网络的比例反而低于父母对孩子严格的家庭。而那些网络依赖较为严重的孩子,往往觉得父母对他们不够尊重、型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它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会成为孩子的一把匕首;如果家庭教育做得好,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推动力,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婚姻都有帮助。”说。
怎样的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一生拥有成长和拥有幸福的能力?朱永新在研讨会视频分享中表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帮助所有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不要让刘翔成为姚明,你也不要让姚明成为爱迪生,每个人都不一样。家长要善于去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
在研讨会上,大力智能品牌创始人阳陆育用“披风少年”形容他心中孩子理想的模样。在他看来,“披风少年”应当具备“自信、自主、有爱”三方面的特质。“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要有能力自主发展,能够自主面对困难和挑战,更重要的是他应该是一个有爱的人,爱生活、爱身边的人、爱这个世界。”
父母应当不仅仅看到知识教育对孩子的帮助,多个维度和层面上的教育,对培养孩子“自信、自主、有爱”的特质都至关重要。朱永新介绍,研究证明,家庭藏书超过500本以上的,对比家庭没有藏书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大约有6.6年。“儿童早期阅读,尤其是亲子共读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劳动教育同样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孙云晓认为,家校合作不应只有知识教育,还可以有很多积极的方面,比如追求立德树人,追求五育并举等。父母的耳濡目染,是家庭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很多父母为孩子玩手机而困扰,其实不是孩子处理不好手机的问题,而是父母没法放下手机。父母每天给孩子做着‘手机依赖’的示范,如何对孩子有力?”
坦言,网络发展、技术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好这把双刃剑尤其重要。她强调,家庭教育应当注重儿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家长应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同时,学校和家长都应注重孩子网络素养、休闲素养的培养。“通过大量研究数据发现,我们对于孩子网络素养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与此同时,表示,共建儿童友好型数字社会,要关注、未成年人,真正实现服务其成长,“从他们的角度、立场出发思考问题。”
而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务教育?大力智能品牌创始人阳陆育表示,作为从业者,他认为好的教育科技产品,不应该只是一个解决学习、辅导功能的工具,而是在此之上以科学的教育为原点,解决需求的同时通过产品去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帮助他迎来更主动丰富的人生。他分享一个案例,自主的培养是充分尊重小孩的选择权,但据调查显示,目前只有5.7%的孩子可以自己决定放学后的时间干什么。针对这种情况,他们的产品大力智能作业灯增设置了作业模式,通过小岛的设置,让小孩自主决定写作业时间和顺序,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并对孩子多给予正向反馈。该项设置在培养小孩良好的作业习惯、更自主完成课后活动中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赵昱鲲介绍,让人有内在动机去投入到生活当中,最重要的是要满足人类的3个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和连接感。研究发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越多的自主感、胜任感和连接感,长大后就会更喜欢学习,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学习,学历、收入更高,对工作更满意,幸福感更强,更少有消极情绪和孤独感,身体更健康,更可能建立起稳定的亲密关系。因此一个家庭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感、胜任感和连接感,而不应该只盯着成绩。外在表现是跟别人比较,不确定性会带来过度焦虑,而心理满足感是内在目标,会让父母更加享受育儿过程。
中国首档科学育儿脱口秀《静观育儿》撰稿人、主讲人,中科院心理所医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罗静表示,家长应该明白,人生不是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家长应该告诉孩子的不是要“赢在起跑线上”,而是教孩子跑得更长更远。她用“爱得科学、爱得长远、爱得温暖”来描述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爱得科学在于要大致了解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爱得长远则是让孩子学会自主;爱得温暖是一种好的家庭氛围,用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需要温柔以待。
赵昱鲲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发现大学时期总是焦虑的人,有了孩子以后往往成为“鸡娃”的父母;而大学时期面对困难时洒脱而坦然面对的人,对孩子的教育也显得举重若轻。“育儿先育己。如果没有首先做好自己,育儿中也难免遇到问题。”
“内卷”一词“走红”的背后,是当下年轻人在一些固有衡量体系下,不断给自己“打鸡血”的现状。梁骏表示,当下教育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智力,“这可能是焦虑的根源,家长可以接受孩子比别人胖、比别人瘦、比别人黑、比别人高,但唯独不能接受孩子成绩比别人差。”梁骏在博士毕业后到体育大学工作,讲授新闻学课程,但常常被别人问起,“梁老师,你是练什么项目的”。“这其实就是社会。为什么体育大学就一定只有体育专业?为什么一说到体育生,就自动和学习成绩不好挂上钩?”在梁骏看来,家庭教育需要摒弃单向化的思维,智力的确很重要,但绝不是全部。当教育把这样的传递给学生,他们才会在生活中认同多元评价体系,从而对自己、对未来的孩子放下单一的评价方式。
“如果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和行动,把‘五育并举’的真正得更广、更好,让更多人意识到评价一个人不仅可以看智力,体育、德语、艺术教育都很重要。这样,我们给孩子的出会更多元,家庭教育也就不会再让家长和孩子如此疲惫,降低‘内卷’打来的焦虑。”
手纹乱
而在罗静看来,大学教育可以更加注重爱的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包容、接纳和爱别人。“心理学研究显示,我们的教育中比较缺少教育。这方面的教育包括意识、评价、自尊、自信、自爱等等。我们常常说要自信、要自尊,但构建自信和自尊,需要一套系统的工程,需要让孩子拥有认识自己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一个人的角色才会丰满,也就会懂得什么才是健全的人格,怎样培养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个体。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幸福和分数没有关系,和学校没有关系,与职位也没有关系。幸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不断成长的力量。家庭教育,就是要让孩子获得幸福感。”在5月11日举办的“科技助力,以爱赋能——家庭教育新征程研讨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说,家庭教育最关键的不是帮助孩子批改作业、考好学校,而是教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会享受生活的快乐。
此次研讨会聚焦于当下备受关注的家庭教育,教育学界、业界专家共同探讨解决教育难题的新思,并为青年如何从当下扫除“唯分数”的误区、将“生活教育”的延续到生活和教育当中出谋划策。
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朱永新在分享中表示,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成长、发育是在0到7岁,基本上已经完成。在孩子入学前,他们的认知风格、行为习惯、个性特征都已经基本形成,因此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一点,已成为国家、社会和许多家庭的共识,一种前所未有的家庭教育热潮正在人们身边掀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首师大特聘教授孙云晓介绍,家庭教育在今天可以说到了一种如火如荼、风生水起的状态。世界上很少有一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对家庭教育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多次就这一话题发表重要讲话;今年年初,十三届全国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听取了全国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毅亭所作的关于家庭教育法(草案)的说明;家校社协同育人也开始成为社会的共识。
但在专家看来,目前许多家庭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因为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生活教育,为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人生观;通过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打下基础。”朱永新说。但当下的一些父母却忽视了这一点,把知识教育当作“家庭作业”。
生活教育的缺失,则可能让人患上“空心病”。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大力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赵昱鲲在研讨会上提及,大学副教授徐凯文研究发现,哪怕是考上了名校的学生,也可能缺少认识,不知道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没有自主学习、探索工作以外的事情的动力,把生活当作“做一天撞一天钟”。赵昱鲲认为要让孩子自主产生生活和学习的动力,关键是满足孩子对于自主感、胜任感、连接感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注重孩子的外在表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则认为,科技的发展给家庭教育带来的不仅有便利,也有许多挑战。研究发现,容易网络的孩子,孩子个人及其所在的家庭都有一定的特征。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孩子、和父母沟通较多的孩子、父母对手机依赖程度低的孩子,网络的比率较低;有趣的是,家庭关系和谐、家长给孩子更多自主权的家庭,孩子与网络的比例反而低于父母对孩子严格的家庭。而那些网络依赖较为严重的孩子,往往觉得父母对他们不够尊重、型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它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会成为孩子的一把匕首;如果家庭教育做得好,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推动力,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婚姻都有帮助。”说。
怎样的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一生拥有成长和拥有幸福的能力?朱永新在研讨会视频分享中表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帮助所有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不要让刘翔成为姚明,你也不要让姚明成为爱迪生,每个人都不一样。家长要善于去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
在研讨会上,大力智能品牌创始人阳陆育用“披风少年”形容他心中孩子理想的模样。在他看来,“披风少年”应当具备“自信、自主、有爱”三方面的特质。“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要有能力自主发展,能够自主面对困难和挑战,更重要的是他应该是一个有爱的人,爱生活、爱身边的人、爱这个世界。”
父母应当不仅仅看到知识教育对孩子的帮助,多个维度和层面上的教育,对培养孩子“自信、自主、有爱”的特质都至关重要。朱永新介绍,研究证明,家庭藏书超过500本以上的,对比家庭没有藏书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大约有6.6年。“儿童早期阅读,尤其是亲子共读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劳动教育同样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孙云晓认为,家校合作不应只有知识教育,还可以有很多积极的方面,比如追求立德树人,追求五育并举等。父母的耳濡目染,是家庭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很多父母为孩子玩手机而困扰,其实不是孩子处理不好手机的问题,而是父母没法放下手机。父母每天给孩子做着‘手机依赖’的示范,如何对孩子有力?”
坦言,网络发展、技术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好这把双刃剑尤其重要。她强调,家庭教育应当注重儿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家长应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同时,学校和家长都应注重孩子网络素养、休闲素养的培养。“通过大量研究数据发现,我们对于孩子网络素养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与此同时,表示,共建儿童友好型数字社会,要关注、未成年人,真正实现服务其成长,“从他们的角度、立场出发思考问题。”
而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务教育?大力智能品牌创始人阳陆育表示,作为从业者,他认为好的教育科技产品,不应该只是一个解决学习、辅导功能的工具,而是在此之上以科学的教育为原点,解决需求的同时通过产品去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帮助他迎来更主动丰富的人生。他分享一个案例,自主的培养是充分尊重小孩的选择权,但据调查显示,目前只有5.7%的孩子可以自己决定放学后的时间干什么。针对这种情况,他们的产品大力智能作业灯增设置了作业模式,通过小岛的设置,让小孩自主决定写作业时间和顺序,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并对孩子多给予正向反馈。该项设置在培养小孩良好的作业习惯、更自主完成课后活动中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赵昱鲲介绍,让人有内在动机去投入到生活当中,最重要的是要满足人类的3个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和连接感。研究发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越多的自主感、胜任感和连接感,长大后就会更喜欢学习,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学习,学历、收入更高,对工作更满意,幸福感更强,更少有消极情绪和孤独感,身体更健康,更可能建立起稳定的亲密关系。因此一个家庭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感、胜任感和连接感,而不应该只盯着成绩。外在表现是跟别人比较,不确定性会带来过度焦虑,而心理满足感是内在目标,会让父母更加享受育儿过程。
中国首档科学育儿脱口秀《静观育儿》撰稿人、主讲人,中科院心理所医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罗静表示,家长应该明白,人生不是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家长应该告诉孩子的不是要“赢在起跑线上”,而是教孩子跑得更长更远。她用“爱得科学、爱得长远、爱得温暖”来描述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爱得科学在于要大致了解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爱得长远则是让孩子学会自主;爱得温暖是一种好的家庭氛围,用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需要温柔以待。
赵昱鲲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发现大学时期总是焦虑的人,有了孩子以后往往成为“鸡娃”的父母;而大学时期面对困难时洒脱而坦然面对的人,对孩子的教育也显得举重若轻。“育儿先育己。如果没有首先做好自己,育儿中也难免遇到问题。”
“内卷”一词“走红”的背后,是当下年轻人在一些固有衡量体系下,不断给自己“打鸡血”的现状。梁骏表示,当下教育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智力,“这可能是焦虑的根源,家长可以接受孩子比别人胖、比别人瘦、比别人黑、比别人高,但唯独不能接受孩子成绩比别人差。”梁骏在博士毕业后到体育大学工作,讲授新闻学课程,但常常被别人问起,“梁老师,你是练什么项目的”。“这其实就是社会。为什么体育大学就一定只有体育专业?为什么一说到体育生,就自动和学习成绩不好挂上钩?”在梁骏看来,家庭教育需要摒弃单向化的思维,智力的确很重要,但绝不是全部。当教育把这样的传递给学生,他们才会在生活中认同多元评价体系,从而对自己、对未来的孩子放下单一的评价方式。
“如果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和行动,把‘五育并举’的真正得更广、更好,让更多人意识到评价一个人不仅可以看智力,体育、德语、艺术教育都很重要。这样,我们给孩子的出会更多元,家庭教育也就不会再让家长和孩子如此疲惫,降低‘内卷’打来的焦虑。”
而在罗静看来,大学教育可以更加注重爱的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包容、接纳和爱别人。“心理学研究显示,我们的教育中比较缺少教育。这方面的教育包括意识、评价、自尊、自信、自爱等等。我们常常说要自信、要自尊,但构建自信和自尊,需要一套系统的工程,需要让孩子拥有认识自己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一个人的角色才会丰满,也就会懂得什么才是健全的人格,怎样培养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个体。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